自然奇觀:動物大遷徙
鶴類是典型的遷徙涉禽,每當看到電視里播放蓑羽鶴列隊艱難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畫面時,雪山橫鎖,風暴阻擋,金雕虎視眈眈,隔離一只只年輕的蓑羽鶴,卻絲毫不影響鶴群飛躍高山的決心。這遷徙是勇氣與毅力的考量,也是生死的搏斗。
但不是所有的鶴都長途跋涉,艱難飛躍千山萬水。鶴科冕鶴亞科的成員就是典型的留鳥。冕鶴,又稱冠鶴,特產于非洲,僅1屬2種,與鶴不同,冕鶴可以棲樹,是比較原始的鶴科鳥類。西非冠鶴(見上圖),別名黑冠鶴、戴冕鶴,體長70-90厘米,體重2-4千克,主產于西非塞內加爾到中非的尼日利亞。西非冠鶴是鶴類中的歌舞明星,雌雄鶴均能歌善舞,尤其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常常集體引頸展翅高歌,為尼日利亞的國鳥。東非冕鶴(見上圖),別名東非冠鶴、灰冠鶴,體長127厘米,棲息于沼澤地帶,集群生活,生性活潑,有時成雙結對地跳,有時也圍成一圈集體跳舞,被選為烏干達的國鳥。
鶴亞科成員較多,名氣最大的莫過于東亞特有鶴屬的丹頂鶴(見上圖),別名仙鶴、白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丹頂鶴是典型的候鳥,每年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當年美麗的女大學生徐秀娟,為保護瀕臨絕跡的丹頂鶴種群,尋找未歸的兩只丹頂鶴滑入鹽城自然保護區的沼澤地,再也沒上來過,故事催人淚下。分布在非洲東南部肉垂鶴屬的肉垂鶴(見上圖),別名吐綬鶴,體長約132厘米,頰部有紅色的扇形肉垂,是非洲四種鶴中最高大的鶴,也是非洲的特產鶴類。
鶴是美麗而優雅的大型涉禽,全球共4屬15種,在南美洲以外的各大陸均有分布,而東亞種類最多,我國有2屬9種,是鶴類最多的國家,鶴屬的灰鶴(見上圖),別名千歲鶴、玄鶴、番薯鶴,全長約110厘米,體型介入白頭鶴和白枕鶴之間,全體灰色,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分布最廣的物種。沙丘鶴(見上圖),別名棕鶴、加拿大鶴,體長100~110厘米,性情活潑,善于跳躍,繁殖季節邊跳邊舞,跳起高度最高可達3米。沙丘鶴主要分布于北美、古巴及西伯利亞東北部,越冬的沙丘鶴大部分集中在美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與灰鶴一樣是數量最高的鶴類,但在我國極為罕見,是最少見的鶴類。
蓑羽鶴:飛越喜馬拉雅山
類 別:涉禽
科 目:鸛形目鶴科蓑羽鶴屬
原產地:歐亞非
食 性:雜食性
美麗指數:★★★★瀕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我國9種鶴鳥當中,最為著名的是丹頂鶴,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是灰鶴,最罕見的是沙丘鶴,其余幾種也比較少見,如鶴屬的白鶴(見上圖),別名西伯利亞鶴、黑袖鶴,全長約130厘米,體重7-10千克,數量極為稀少。蓑羽鶴屬的蓑羽鶴是世界現存15種鶴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也是我國最小的是鶴,同屬的藍鶴(見上圖),又稱大蓑羽鶴,與蓑羽鶴長相相似,個頭較大,體長1.07米,高雅而美麗,僅見于南非,是南非的國鳥。
分布于南亞、東南亞、澳大利亞及我國西南等地鶴屬的赤頸鶴(見上圖),是鶴類中體形最大的種類,體長為140—152厘米,高達1.9米,體重12千克左右,頭部和頸部裸露,顏色為鮮紅色,嘴的基部有一個灰白色的羽斑。赤頸鶴為留鳥,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湖邊淺灘,以及林緣灌叢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地帶,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枕鶴(見上圖),別名土鶴、紅面鶴、白頂鶴,全長約140厘米,體重約5.6公斤,體羽多為藍灰色,是一種體型略小于丹頂鶴的優美的鶴,主要繁殖于黑龍江、吉林等或西伯利亞東南部地區,冬天部分遷徙到江蘇、安徽、江西等省的濕地越冬。
黑頸鶴(見上圖),別名藏鶴、雁鵝、黑雁,身長115-120厘米,體重5.3-5.7千克,全身灰白色,頸、腿比較長,頭頂皮膚血紅色,并布有稀疏發狀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種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為中國所特有的珍貴鳥類。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云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白頭鶴(見上圖),別名鍋鶴、玄鶴、修女鶴,體長約90厘米,體重約3.5公斤,體型嬌小,性情溫雅,機警膽小,不易馴養,是鶴類家族中行蹤隱秘的成員。白頭鶴是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有時與灰鶴在同一地區營巢,又共同遷徙,盡管有生態隔離現象,仍可見到雜交。
澳洲鶴(見上圖),別名伴侶鶴,體長約1米,高約1.55米,僅次于赤頸鶴,體顏色為灰色,喉部長有一懸掛著的黑色肉垂,是一種不遷徙的留鳥,僅見于澳大利亞東部、北部和新幾內亞低地。另一種以洲際命名的鶴為北美的美洲鶴(見上圖),別名鳴鶴、咳鶴、美洲白鶴,體長大約1.27米,體高1.5米,是北美洲最高的飛行鳥類。美洲鶴器官發達,氣管卷曲在胸部的龍骨突內,長度可達1.52米,超過了它的體長,是北美洲的特有種,也是世界上最稀少、最瀕危的一種。美洲鶴是著名的遷徙鳥類,每年春秋都要在加拿大北部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墨西哥灣區之間穿梭往返約4184公里的路程。
蓑羽鶴(見上圖),別名閨秀鶴、灰鶴、哈爾赫熱阿,屬于鸛形目鶴科蓑羽鶴屬,該屬共兩種,另一種為南非國鳥藍鶴。蓑羽鶴是世界現存15種鶴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成年蓑羽鶴身高在98厘米左右,體型異常纖瘦,體長76厘米左右。
蓑羽鶴體羽以石板灰色為主,背部具藍灰色蓑羽。頰部兩側各生有一叢白色長羽,蓬松分垂,狀若披發。前頸和胸部羽毛黑色,上胸黑羽延長呈披針狀。
蓑羽鶴飛羽和尾羽端部黑色。嘴黃綠色。腳青灰色,是一種特點鮮明、樸素而美麗的鶴。
蓑羽鶴原分布于西非、東非和歐亞大陸的北部,但北非的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種群幾乎絕種,鳥類學者在摩洛哥的雷茨附近發現大約6只蓑羽鶴在春季繁殖。其他地區的蓑羽鶴分布區域在縮小,數量銳減,瀕臨滅絕,我國境內的蓑羽鶴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蓑羽鶴繁殖于我國東北、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及西北,越冬在西藏南部,為高原、草原、沼澤、半荒漠及寒冷荒漠的鳥種,分布至海拔5000米。遷徙時經華北各地、青海和西藏,抵華南、華東及緬甸、印度和非洲東部越冬。
蓑羽鶴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草甸沼澤、蘆葦沼澤、葦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類生境中,有時也到農田地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以水生植物和昆蟲為食,也兼食魚、蝌蚪、蝦等。
蓑羽鶴性羞怯,膽小而機警,善奔走,常遠遠地避開人類,亦不善與其他鶴類合群,每多獨處,舉止嫻雅、穩重端莊,故又名“閨秀鶴”。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蓑羽鶴多呈家族群或小群活動,有時亦見單只活動,?;顒釉谒厹\水處或水域附近地勢較高的羊草草甸上。
蓑羽鶴每年3月中旬從越冬地飛回繁殖地,在草原上和沼澤地里成小群活動,4月下旬開始占區繁殖。蓑羽鶴不營巢而把卵直接產在光禿禿、干燥的周圍長著稀蔬的葦草地上。一般產兩枚卵,有時一枚。卵呈橢圓形,卵殼堅實,呈淡紫色并帶有深紫褐色的不規則斑點。卵重127克左右。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28-30天。
蓑羽鶴叫聲如號角似灰鶴,但較尖而少起伏。蓑羽鶴成家族群或小群遷飛,飛行時呈"V"字編隊,頸伸直。
每年都有大約十六萬只蓑羽鶴從珠穆朗瑪峰頂飛過去南亞越冬,面對世上最高的山峰,極低的溫度,強烈的氣流,特別是虎視眈眈的猛禽獵手金雕,蓑羽鶴遷徙就是場生死之戰,多次被氣流襲卷阻擋,不得不原路返回,不少蓑羽鶴在翻越喜馬拉雅山的途中被金雕獵殺,但蓑羽鶴隊伍依舊堅持飛躍世界第一高峰。
欣賞:鶴類中的沙丘鶴,北美數量較大,我國基本上是迷鳥,數量罕見,有時少量跟白頭鶴混群。
沙丘鶴遷徙時可能跟灰鶴、白頭鶴等混群,這些鶴類都屬于鶴屬,能和睦相處,尤其沙丘鶴作為迷鳥與其他鶴類混群,能共同防范天敵。
灰鶴是我國鶴類中數量相對較多的種群,除灰鶴、白枕鶴、蓑羽鶴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外,其余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鶴屬的鳥類不像蓑羽鶴不愛跟別的鶴合群,丹頂鶴、白枕鶴、灰鶴、白頭鶴都是合群的鶴類,常在一起覓食,這也是鶴屬鳥類自然雜交現象發生的原因。
丹頂鶴,被譽為仙鶴,過去曾分布中國大部分地區,現瀕臨滅絕,除日本北海道因人工喂食成為留鳥外,丹頂鶴遷徙從東北到長江中下游,是美麗的名鶴,長壽的象征,在中國鳥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僅次于傳說的鳳凰。有報道稱,丹頂鶴能與灰鶴雜交,見下圖的灰鶴群與丹頂鶴群。
丹頂鶴與灰鶴雜交生育了后代: